
杨氏之子教学设计
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,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,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、教学重难点、教学方法、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。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?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杨氏之子教学设计,欢迎阅读与收藏。
杨氏之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
1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,背诵课文。
2、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,了解课文内容,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。
3、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、发现、积累、运用巧妙的语言艺术。
4、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,使学生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。
5、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。
教具准备
课件
教学设计
一、复习检查,导入新课
1、指名多个学生朗读课文,师生评议。
2、谈话导入新课:这节课,我们继续学习课文《杨氏之子》。
二、再读课文,了解意思
1、自由读课文,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意思,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。
2、小组交流,互相评议和补充修改,试着在小组内统一说法。
3、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,全班交流,师生评议,教师相机指导并小结。
【出示课件2】
梁国杨氏子九岁,甚聪惠。(在梁国,有一户姓杨的人家,家里有一个九岁的儿子,非常聪明。)
(1)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?
①杨氏子是我国古代梁国的,他的年龄只有九岁,比我们大家还要小。(板书:杨氏子)
②“聪”的意思是——聪明,“惠”是通假字,通“慧”,“惠”的意思是——智慧。
③“甚”是“非常”的意思。“甚聪惠”的意思是很聪明,非常聪明。
(2)你是怎样读懂上面词语的意思的?(看注释)
(3)你认为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?(甚)为什么?(一个“甚”字将杨氏子的聪慧表现得淋漓尽致。)
(4)你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这句话的意思吗?(学生自由发言。)
(5)指导朗读:读出杨氏子的聪明,读出内心对杨氏之子的喜爱。
(6)教师小结:这句话点明了文章要讲的人物,以及人物的特点。起到总起全文的作用。
【出示课件7】
孔君平诣其父,父不在,乃呼儿出。
(1)故事中除了杨氏子,还有一个人物是谁?(板书:孔君平)知道孔君平是谁吗?(孔子第26代后人,晋朝人,孔坦(285—335),字君平,居会稽。任世子文学,后补为太子舍人,迁尚书郎,任吴郡太守,后迁尚书,疾笃未任。累迁廷尉(掌管刑法),所以也称孔廷尉。晋元帝年间,建议申明贡举之制,崇修学校。死赠光禄勋,谥“简”。)
(2)孔君平来干什么呀?(孔君平来拜见小孩的父亲)“诣”是什么意思?(拜见。)
(3)“乃”是什么意思?(就,于是。)“其”是什么意思?(他,指杨氏子。)
(4)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?(有一天,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,恰巧他的父亲不在家,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。)
(5)从这句话中你读明白了什么?(从孔君平来拜见孩子的父亲一事看,两家的关系很好,常来常往。所以当得知孩子的父亲不在时,孔君平并没有马上离开,而是叫出了这个孩子。可见,孔君平与孩子很熟。)
(6)指导朗读。
【出示课件4】
为设果,果有杨梅。
(1)“设”是什么意思?(端来,摆上。)谁为谁“设果”?(联系上下文自然知道,杨氏之子为孔君平“设果”。)你从中读懂了什么?(父亲的老朋友来了,恰巧父亲又不在家,那杨氏子热情招待客人,看起来孩子很有礼貌。)
(2)孩子端出多少水果?(多种。)你是从哪里看出来?(果有杨梅。)
(3)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?(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,水果中有杨梅。)
(4)读一读,读出杨氏之子的可爱,读出对热情好客的杨氏子的赞扬。
【出示课件5】
孔指以示儿曰:“此是君家果。”儿应声答曰: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。”
(1)谈话过渡:此时,孔君平和大家一样,对这个热情好客的杨氏子心生喜爱之情。现在又见“果有杨梅”,于是——孔指以示儿曰:“此是君家果”。儿应声答曰: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。”
(2)理解词语“曰”是什么意思?(说。)“此”是什么意思?(这,这里指杨梅。)“应声”是什么意思?(马上回答。)“未闻”是什么意思?(没听说过。)“夫子”是什么意思?(旧时对年长而且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。这里指孔君平。)
(3)句子中的“家禽”是什么意思?(句子中的“家禽”不同于现在的“家禽”,这里的“家”和“禽”各自独立表达意思。)
(4)他们之间在说些什么呢?谁来说说这两句话的意思?(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,说:“这是你家的水果。”孩子马上回答:“我从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。”)
(5)孔指以示儿曰:“此是君家果。”儿应声答曰: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。”这是故事中的重点部分。你能听出孔君平的话外之音吗?(孔君平看到杨梅,联想到孩子的姓,就故意逗孩子:“这是你家的水果。”意思是,你姓杨,它叫杨梅,你们本是一家嘛!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,很幽默,也很有趣。)(板书:杨梅杨家果)
(6)孩子应声答道:“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。”你能说说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吗?【出示课件6】
(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,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,由孔君平的“孔”姓想到了孔雀;最妙的是,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“孔雀是夫子家禽”,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,说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”,婉转对答,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,又表达了“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,杨梅岂是我家的果”这个意思,使孔君平无言以对。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,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。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,语言的机智幽默。)(板书:孔雀——孔家禽)
(7)指导朗读,分角色表演朗读,读好人物对话。
4、指名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连起来说一说。
三、互相交流,体会巧妙
1、孔君平拿杨梅和杨家的姓开玩笑,说杨梅是杨家的果子。孔君平是要诱导杨氏子“杨梅和杨氏子是一家人”。可是这么巧妙的弦外之音杨氏子听出来了,杨氏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,也拿孔君平的姓反驳。杨氏子的言下之意是“如果说杨梅是我杨家的果,那么孔雀就是您孔家的鸟了”“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,那么杨梅又怎么会是我家的果呢?”足以见得杨氏子不但会听,还会挺会说。
2、如果孔君平这样跟你开玩笑,你会如何回答?(生答)
【出示课件7】
(1)孔雀是君家禽。
(2)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。
3、比较这两 ……此处隐藏27266个字……法,我想最后两句话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问题,请大家读最后两句:“孔指以示儿曰:“此是君家果”,儿应声答曰: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”。”
师:你们认为文中的“家禽”和现在我们所说的“家禽”的意思一样吗?说说你的看法。
生:现在说的家禽是指鸡鸭这些动物,而古文中的家禽是?
师:我来帮助你,古文中“禽”的意思是“鸟”,那“家禽”就是??
生:家里的鸟。
师:对。这句话中的夫子指对读书人的尊称,相当于“您”,现在谁来完整地说说这句话的意思?
生:孔君平指着水果对杨家小儿说,
师:孔君平到底是指着什么水果对杨家小儿说?
生: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家小儿说:“这是你家的水果。”杨家小儿说:“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。”
师:很好。
2、请一个学生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。
师:通过大家的交流,我想你一定能把这个故事通畅地讲出来,谁来试试?
生:在梁国,有一户姓杨的人家,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,他非常聪明。有一天,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,恰巧他父亲不在家,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。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,其中有杨梅。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,并说:“这是你家的水果。”孩子马上回答说:“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。”
(掌声)
师:非常棒!
3、带着理解朗读课文。
师:有了自己的理解,我想你再来读课文,一定能把它的韵味读得更好。(范读课文)想不想听老师是怎样读的?注意看老师的表情和动作。
生:练习诵读。(带动作和表情)
师生合作,一诵读,一表演
生同桌俩合作诵读表演
四、品读句子,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明之处。
1、师:老师在备课的时候,当读到“甚聪慧”时,我脑海里一下子蹦出来一个问题,谁知道,是什么问题,我看谁能跟老师想到一起?
生:这个孩子聪明在哪里?
师:(板书:聪慧)对,老师也这样想的,你说到了我心坎里。那,谁能交流一下?(交流预习)
全班交流。
重点点拨:(聪:会听会说有教养)
会听:由“此是君家果”知道这是孔君平在拿他的姓开他的玩笑。(这叫说话听音,锣鼓听声,善于听话外音。)
会说:孔说“此是君家果”,杨立即说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”,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。
有教养:A为设果B未闻(他为什么不直接说:孔雀是夫子家禽?是为了避免对方尴尬,因此婉转地说。)
(1)、孔君平指着杨梅对杨氏之子说:“这是你家的水果。”孔君平由杨梅而联想到小儿家的姓,就给杨家小儿开了一个玩笑。(板书:杨梅)
(2)、杨家小儿听出了孔君平的话外之意,并立刻做出反应,知道客人在拿自己的姓开玩笑,所以马上由孔君平的姓联想到孔雀,所以以孔雀给他开玩笑。
(板书:孔雀)
(3)、品味杨氏之子的聪惠之处(聪:有耳,有口,有心):
师:我们来分享大家的读书体会,谁来?
生:我认为杨家小儿回答很聪明。他说:“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”。
师:对,他很会说。为什么他要说孔雀呢?
生:因为孔君平说杨梅是杨家的水果。
生:我认为孔君平这是在开玩笑,你姓杨,杨梅就是你家的水果。
师:你拿我的姓开玩笑,我也拿你的姓开玩笑。
生:杨家小儿会听,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。他的意思是说,孔雀不是我家的鸟,杨梅岂是我家的水果,他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。
师:体会得真好!
生:我认为杨家小儿的回答不仅很巧妙,而且反映敏捷,像“应声”
师:是啊,他不仅聪明而且很——
生:有礼貌。
师:老师有不同的词——有教养。文中从哪里能看出来?
生:父亲不在家,他“为设果”,能看出孩子热情好客。
生:他不直接反驳,而说“未闻”,这样就比较婉转。体现了语言的艺术。
(掌声)
2、设想:孔君平听了杨家小儿的回答,会怎么说?
指导学生在说孔君平的话是用上“聪惠”
师:孔君平听了小儿的回答,会有什么反映呢?
生:这孩子真聪明。
生:孔君平无言以对。
生:孔君平会暗自佩服。
师:真不愧为“甚聪慧”,请大家看惠的解释是?
生:智慧
师:对,语言的艺术是来自于智慧。
3、小结
师:(总结)正如那位同学说的那样,这杨家小儿真是不简单啊,思维之敏捷,言语之巧妙,让人回味无穷!其实,这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说话要讲究艺术,同样的意思,用不同的方式讲,会达到不同的效果。
五、熟读成诵
1、孩子们的体会很深刻,如果现在朗读课文,相信你能够把自己的体会带进朗读,你可以尽情地感受古文的韵味,请一个同学读。
2、师:学到这里,你能试着把这个故事背诵下来吗?一起背一背。不能背诵的看着书朗读。
3、全班背诵。
六、拓展
1、给你家小区花园的.“严禁践踏草坪”换一种说法,体现语言的艺术。
师:像这样体现语言艺术的例子还有很多,就拿身边的事来说吧,几年前像“禁止践踏草坪!”这样生硬的,带着命令性的提示语随处可见,但是,现在,你走进公园,你会发觉,这样的语言少了,同样的意思,有了不同的表达方式,你能试着来改一改这个说法,体现语言的艺术。
生:小草要睡觉,请别打扰!
师:充满关怀!
生:草儿青青,何忍踏之!
生:花草美,爱花护花人更美!
师:多么温馨的提示,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对生命的尊重,相信这样的提示语更有说服力。
2、生活中体现艺术性的语言还有很多,同学们分享收集的资料。
师:孩子们还收集了许多这样的语言,我们现在小组里交流一下,待会把你们小组里最能打动人的语言跟大家分享。
(1)小组交流。
(2)全班交流。
生:我收集了一条贴在车上的标语“别吻我,我怕羞”
师:这个“羞”字一语双关啦!
生:另一个意思是“我怕修”
生:还有的说:“我不是碰碰车”
(笑、掌声)
师:大家为什么要笑,因为它幽默,这幽默的背后却在善意地提醒大家,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。
生:……
3、总结。
师:我们的汉语有着无穷的魅力,有“口吐金兰”的语言香气,有“唇枪舌战”的语言战争,有“妙笔生花”的语言表达,有“舌战群雄”的语言典故,语言的艺术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增添许多乐趣。同样的意思,不同的表达方式,效果也会大相径庭。孩子们通过今天的学习,不仅能够感受到语言魅力所散发出来的光彩,而且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,就让语言的美丽伴随我们的学习之旅吧!下课,谢谢孩子们!
生:谢谢老师!